第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 第八百十二章 丢脸丢到姥姥家

第八百十二章 丢脸丢到姥姥家(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识字学习三年,这就已经是村子里的实实在在的文化人。

村子里同他上下年纪五六岁之间的人大概有40多人,在小时候接受过这种系统识字教育的只有3个。

至于村子里其他人,后来还是壮年时新中国成立后,在扫盲班里学的基础识字,这还是解放前华夏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情况。

我父亲常说,在他青年时代,能看懂一份从城里带来的报纸、帮别人写一封简单的书信的人,那在农村都是非常受他人尊敬的,而他就是受人尊敬的那一批,不是睁眼瞎。

当初很多年轻人因为是文盲的原因,一辈子没到过县城的都不少,见识少,不认得这些古董文物很正常,那户人家没把这东西砸碎了卖废铜,或者请铜匠给自家打制日用铜器已经不错了,当时这上百磅青铜可能卖不少钱。”

不过就算价格极高,认得的人还是很少,古董、文物概念可没现在这么普及……”

普及吗?

相对的,华夏国内这年都还能在废品收购站淘宝呢,20几年后那才叫普及:一枚普通铜板都能被骗子忽悠成几百万,然后老百姓还信以为真,被骗“拍卖手续费”。

被骗后还不自知的人很多,只认为是别人不识货,闹出不少另真正古董爱好者哭笑不得的故事。

几年下来,姐夫项伟荣在古董上也有了不浅的造诣,看多了、听多了,这也就快成行家了。

说到这,项伟荣停顿了一下,又道:“或许那户人家其实知道这是件宝物也不一定,但那时候对一户普通农民而言,拥有重宝极有可能不是好事,反而会是种灾祸。”

张楠也在听,加了句:“就像我,获得大奖的时候,保密工作做的就像个间谍,哈哈…”

“……那家人说是农民,很可能是户比较富裕的农民,因为他们至少还有自己的土地。

不过就算是个地主,接受教育程度也极有可能不高……”

项伟荣这会是在和亨利说话,“……我的老家在一个靠山脚面向平原的村庄,全村大概有个三四百人。我父亲就是生于1919年,家中是田地很少的农民,田地里每年的产出最多就是够点口粮。

那时候的华夏农村小孩子如果能接受教育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幸运,我祖父当时还兼职农村道士的职业,就是类似于美国这边的宗-教人士,每年会有比较可观的额外收入,所以当时家中还是有点闲钱。

我父亲7岁的时候被送去隔壁一座大型村庄的一处私塾就学,就是在个华夏传统的微型私人学校里读书,学习了三年后回家帮忙干农活,或者给我爷爷出门干道士活时当助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