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在春秋不当王 > 第171章 罕虎问政

第171章 罕虎问政(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无论分封还是君主,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倘若有明主贤臣,那自是另当别论。

可观历朝历代,终究是明君少有,昏主居多。

“当下我郑国之中,有当国主政,子产大夫行之,上下齐心,又何愁我郑国不兴?”

其实,李然还有一层含义,却是因为自己祭氏家宰的身份而不曾点破。

那就是,郑国作为所有诸侯国当中,最具有商贸特色的邦国,其实,同样也是最适合惠利于民,藏富于民的。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哦?但……若是民富,又该何以管控?”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华夏文明几千年,历任统治者始终都认定一个道理,那就是唯有让百姓们终日碌碌,这样才更容易治理。

虽然在当时,也早已有了所谓的“民本主义”思潮的萌芽,比如,早在一百多年前,赫赫有名的随国大夫——季梁,便已提出过“民者,神之主也”的主张。

但是,在当时,绝大多数的执政者,还是始终认为,民不能太富,因为一旦富足,民便能聚众而哗,以乱家国。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这一句话若是放在别国,可能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是放在郑国,那还真就未必行不通。

“可是……子明,我郑国内忧,你又岂能不知?”

只见罕虎闻声一叹,脸上尽是无奈之色。

明主贤臣,郑国的确有。

细数华夏文明历朝历代,真正富足的,就始终只有士族子弟以及名门望族而已。

即便是后世的“文景之治”以及辉煌无比的“贞观之治”,民众最大程度上解决的也就是吃穿问题,要说富足,那决计是谈不上的。

而李然所提及的“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这种几乎是近似于后世以欧洲文艺复兴后的经济理论,实际上与现下统治者的统治理念背道而驰,也难怪罕虎也觉得奇怪。

“当国勿忧,然此言之意,不外乎明君治世,贤能辅之,宽政于民,惠利于民,民利则国安。”

李然当然也知道现在提出这样的理念实在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而且他也并未想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一个治世制度才能承受他这样的理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