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三百八十五章 豪华答辩团

第三百八十五章 豪华答辩团(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等答辩委员会成员入场后,李谕不禁惊叹:这阵容也太豪华了吧!

首先是劳厄的导师普朗克,然后是柏林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兼第二化学研究所所长能斯特、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埃米尔·瓦尔堡、数学家赫尔曼·施瓦茨,以及德国哲学家包尔生。

加上劳厄,一共有三个诺奖获得者。

(虽然李谕抢了一些人的功劳,不过诺奖毕竟很多时候是对人不对事,不管劳厄还是能斯特,肯定不会让他们少了诺奖,毕竟这些人其他方面的功劳有的是。)

五位评委在首排一一坐下,然后劳厄开始了自己的答辩。

普朗克只好委婉说:“此事还有待继续验证,需要众多科学同行一起参详。”

普朗克作为最早提出量子的大神,又看过爱因斯坦光电效应中关于“光量子”的假设,其实他在内心深处也是接受这种理论的。

不过普朗克毕竟已经是一个有着社会地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不可能公然做这种冒进的宣称。

而且自从三百多年前,光的波粒之争的开始,就以欧洲大陆的惠更斯波动说战胜英国牛顿的微粒说定下了开端。

屁股决定立场,欧洲大陆对波动说的坚持非常有传统。

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光线通过介质之后的反射、干涉现象,通篇都是理论,没有什么实验相关的内容。

最终评委会一致给出了“优秀”评价。

劳厄接着又进行了答谢,提到的人物都是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除了上面几位答辩委员会成员,还有布劳恩(1909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希尔伯特、克莱因、瓦拉赫(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伦琴等等十几位当今科学界的大人物。

李谕光听这些名字就感觉头皮发麻,一个人能碰到其中一两位作为导师已经很不得了。

而且事实的确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把牛顿的微粒说钉死在了棺材板上。

如果,只是如果,微粒说死灰复燃,对岸的英国佬肯定高兴坏了。

不管是百年冤仇的法国,还是刚刚成为欧洲大陆第一的新兴德国,都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光是想想英国佬们趾高气扬的样子就受不了……

下午,劳厄的论文答辩正式召开。

李谕与几个非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坐在了后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