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民国狂人 > 第二百八十五章 坚固的防线

第二百八十五章 坚固的防线(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山头的外部,为了保卫地下要塞,德军还设立了不少防御性碉堡和暗堡。为了使这些军事设施更有隐蔽性,德军还在山上种植了黑松、刺槐、黄连木等。更精彩的是位于指挥所顶部是可60度旋转的铸铁“瞭望塔”。这座转塔自重6吨,连同框架总重160吨,转塔下有44枚直径50毫米的钢球支撑,使顶部半球形旋转盔可以轻便地转动。人在塔内,通过观察口可以瞭望到胶州湾进出的船只及周围的情况。

王进相信,只要德军不主动撤退,或者弹尽粮绝的话,日军将在青岛山炮台的威慑之下,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德军可不是当初俄国的旅顺守备部队,对于火炮的运用达到了这时代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日军想要依靠人海战术,估计上十万人都填不满青岛炮台的炮火。

有这一点,已经足够国人欣慰不已了……

面对日军的突然进攻,德国人也不是没有准备。德青岛总督瓦尔得克在开战之前一面驱使数万中国人为其修筑临时炮台、挖掘壕沟工事、运送物资,积极备战;一面紧急召集在中国的预备役人员到青岛参战,并将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济南及胶济铁路沿线驻守的德**队调往青岛。

此时青岛德军兵力已达四万余人,再加上临时招募的中国民工,总数不下十万。不仅如此,青岛德军还筹建有坚固完备的工事群,火炮机枪等重火力一应俱全。

在青岛面向胶州半岛方向,德军设有四道牢固防线。李村河口至沙子口一线作为第一道防线,由于地形等原因只是草草构筑了几条深壕防线;古度山至浮山一线作为前沿第二道最主要防线;海泊河至小湛山一线作为青岛市区核心防线的最外围阵地;八关山一代作为外围最后一道防线存在,如果这道防线都被突破,青岛市区便也彻底暴露于日军枪口之下。

不仅如此,青岛德军手头还拥有青岛山炮台这样的战略威慑性底牌……

青岛山炮台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从当年清政府和德军都在这里建立了炮台而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从山势环境来看,青岛山仅是次于太平山的前海一带的最高山,也是向东、南、西三方没有遮挡的山,而且也是南控青岛湾,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

在青岛早期的战略形势图中,青岛山的中心地位是没有人能动摇的。因此,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曾率领一班文臣武将登临此山,德军的胶澳总督也曾在此“视察”。军事配置从1891年6月起,胶澳总督章高元在山上修筑了一座土炮台。

德军占领此山后,即在山南坡安装了两门1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在北坡安装了四门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山上的炮台叫“俾斯麦炮台”,这是以德国的“铁血首相”之名而命名的。

不仅如此,德军还将山体掏空,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地下要塞,俗称“德国地下军事指挥所”。这座“地下军事指挥所”可分为三层,最上一层为军事观测区、二层作战指挥区、三层后勤区。这些分区虽功能不同,但上下相连,左右均有通道和出口。遇到战事紧急情况,还有“紧急通道”。在要塞内,不仅有作战指挥室、报务室、会议厅、营房、锅炉房和****库等等,还有医务室、仓储室和水井、厕所等。所有作战所需的房间和物品,均应有尽有,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作战单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