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东欧的雄鹰 > 第167章 大公会议

第167章 大公会议(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彼得对这些艺术也是非常支持的,但他还是盯着,以免越界。小布尔乔亚的力量太大,不过东方的民众更容易归顺,应该没什么问题,倒是西方的统治者和教会就有些头疼了,搞不好命都没了。

得到许可后,卡罗尔牧首开始忙碌起来。虽然说忙碌,但也非常简单,东正教的范围比天主教小,除了瓦拉几亚、希腊、君士坦丁堡三地外,还有莫斯科、特兰西瓦尼亚、安条克、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地区的东正教主教,预计人数不超过160人。比天主教大公会议小多了。

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士坦丁堡后,就开始着手提升君堡的宗教地位。在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决议,罗马教会在几大教区中名列首位,其次为亚历山大教会和安条克教会。后来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建成和发展,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君士坦丁堡教会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迅速发展,大有超过罗马教会之势。公元381年基督教第二次大公会议确定其地位在罗马教会之下,在其他教会之上。

但是,君士坦丁堡教会不满足屈居于罗马教会之下,位居基督教世界第二的地位,特别是在古都罗马已经丧失其原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后。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决定扩大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宗教管辖权,并明确承认君士坦丁堡教会享有与罗马教会一样的宗教特权。本来君士坦丁堡教会还将进一步提升地位,但这受到了罗马教会的严厉抗议。当时的罗马教宗利奥一世称罗马教宗首席权来自于对圣彼得的继承。因此,西罗马教会拒不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首席权。

面对崛起的新月教势力,东西方教会也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尤其在14世纪之后,东罗马君主数次向西方盟友请求援助,并允诺愿意促成东西教会的统一,但1204年的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事件让东正教信徒和底层教士不再信任西方盟友,甚至对其恨之入骨,而教会上层神职人员又不愿就教义教规彼此迁就,统一一事也就没有下文。而东正教也越来越衰微。

现在彼得打算重新提振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这样才能重新凝聚东欧的力量,因为东正教不仅要面对东方的新月,还得面对西方的异端。所以宗教特性还得改改。

首先得提高武装朝圣的特性,武德太低不行。然后是加强教会和修会建设,提高传教能力。

彼得也化身传教士,针对天主教会的情况开始写书。之前在波西米亚的效果不错,接下来打算再接再厉。

彼得没有说什么三位一体还是使用发酵饼,直接说教会的敛财手段和主教目不识丁和奢靡的生活。意大利地区八成的主教都有私生子女和大量情人,科隆大主教是个文盲,只是向罗马教会捐赠了30万金币才获得了这个位置。

虽然有些偏差,但具体情况就是这样。天主教的腐败已经达到一个高度,绝不是一次改革就能解决的。趁着天主教地位不稳,将东正教插入南意大利和匈牙利是彼得的扩张政策之一。

文化上,彼得大力支持本土文化。同时吸收希腊罗马文化,催生出来一个以人为本的流派。康斯坦察是他们的活动中心,通过绘画、诗歌、文学等形式传播。每个月还会在大学附近举办展览来宣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