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232章 只灭林家,不掀大案

第232章 只灭林家,不掀大案(第2 / 8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盘剥百姓?百姓都是穷鬼,能盘剥出几个子儿?还要被人戳脊梁骨。不干不干。

还是明面上维护封关禁海的祖制,背地里发发海上贸易财比较妥当。

谁有钱便赚谁的。倭商、西洋商人最有钱,没毛病。

钱能听闻账册和分红被盗的消息,倒吸一口凉气。

分红没了倒在其次。那帐册上,可记录着内、外朝上百名权贵的名字。

三百万两银票里,有十五万两是他钱能的。

钱能这些年很老实。不卖官鬻爵,不贪污纳贿。只赚走私贸易的银子。

每年五万两的分红,是他最大的进项。

应该这么说,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

走私贸易违反大明法度,导致了沿海倭患的猖獗。

一旦公之于众.那就像往一个小水缸里扔进了一块千斤巨石。

弘治年号已经用了十五年,今日的大明在政治上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内阁值房挂着的“一团和气”四个字。

司礼监、内阁、勋贵、宗室,大家都和和气气。沐浴在盛世春光之下,过安逸日子,当爱民如子官,发走私贸易财。

谁也不愿意打破政治平衡。

可走私贸易并不是没有一丁点的正面意义。

大明的权贵们发现,卖官鬻爵、贪污纳贿远没有参与走私贸易来钱快,来钱多。

那为何还要冒着风险卖官鬻爵、贪污纳贿?

比如谢迁在朝中颇有清廉之名。他的清廉,是靠走私贸易养出来的。

弘治朝的吏治,远胜于成化朝。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权贵们靠参与走私发财,懒得冒风险去做别的亏心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