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五二零章 虚与委蛇

第五二零章 虚与委蛇(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从天启皇帝到崇祯皇帝,二十多年间,宁肯两线乃至三线作战,也没有正式与后金遣使议和的原因。

既然知道这个情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自然不能让颇有一些政治洁癖的文官们去操作这个事情,而是只能让身边的内臣去做,而且还不能让太显眼的人去做。

比如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是个合适的人选,但是在皇帝在京的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却离京办事,那绝对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会很快引来朝臣的关注。

一旦引起朝臣的关注,那么这个事情立刻就搞不下去了。

这么一来,新提拔的司礼监随堂太监郑之惠,就是一个合适的角色了。

但是这个事情在大明朝堂之上,却是个见光死的事情。

一旦泄露出去一点消息,这个事情就会弄巧成拙,没法继续下去了。

历史上,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一点议和之心,当袁崇焕向他报告平辽策略的时候,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办法,也就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

不管其中的“和为旁着”,是不是当时袁崇焕给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但是当袁崇焕报告了这个平辽策略的时候,崇祯皇帝是满口答应了的。

然而后来,袁崇焕私下与后金通款议和的事情曝光出来之后,满朝文武都是同仇敌忾、义愤填膺,都说袁崇焕这是通虏卖国。

他是王承恩的亲信,那么自然也就成为了皇帝信得过的人,有些心腹话就可以向他交代了。

所以,历史上,袁崇焕就有了那样一个凄惨下场。

再后来,奉旨与后金通书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害怕重蹈覆辙,落下一个与袁崇焕相同的下场,所以就预留了证据,将崇祯皇帝与他私下交代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并透漏给了同年好友,表示议和这种事情,是皇帝让他办的,他是奉旨承办的。

结果,这个消息很快就泄露出去了,又搞得满朝大哗。

崇祯皇帝为了平息事态,只好表态自己没有与丑虏议和的意思,然后将走漏了消息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斩首了事。

有鉴于明末的这个历史状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即便是假议和,也不敢公之于众,因为对于辽东的建虏,满朝文武皆主战,所以谈判议和的空间几乎不存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